 
2025年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比賽將人形機器人再次推上全球的關注焦點,數十臺人形機器人參加半馬,標志著這一曾停留在實驗室的“未來產物”正加速走向現實。作為人工智能與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集大成者,人形機器人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載體。人形機器人憑借其類人形態的環境適應性、多模態交互能力及任務泛化能力,被列入“20+8”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,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“推動制造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”,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不僅關乎高端制造發展,更與應對人口老齡化、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緊密相關。2025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,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在從技術驗證向多場景落地邁進。

一、關鍵技術:硬件筑基,軟件賦能
人形機器人是指形狀及尺寸與人體相似,能夠模仿人類動作的智能機器人,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決策智能。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得益于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技術的融合與創新。近年,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術突破賦予了人形機器人強大的泛化能力,推動人形機器人向更自主的階段演進。在大模型的加持下,人形機器人不再是機械式地完成單一任務,而是能夠基于感知到的任務和環境進行自主規劃、決策、行動、執行,其感知交互、智能決策、運動控制等能力全面提升,逐步由“功能”走向“智能”。
當前全球人形機器人技術路線呈現“硬件筑基、軟件賦能”雙輪驅動特征。 產業鏈維度上來看,人形機器人產業涉及硬件、軟件極多,上游包括電機、減速器、絲杠等核心零部件,也包括人工智能模型、SLAM、操作系統等軟件部分。中游是人形機器人本體制造,下游則是應用場景,如工業制造、商用服務、家用服務等。技術模塊上看,人形機器人主要包含環境感知、決策交互、運動控制三大核心技術模塊,在產業鏈中,三大模塊是由硬件和軟件共同完成的。
硬件端,人形機器人產業涉及硬件較多,環境感知模塊包括視覺傳感器、力傳感器、觸覺傳感器、IMU等,決策交互模塊包括芯片等零部件,運動控制則包括控制器、減速器、絲杠、電機、編碼器、軸承等,以及其他的零部件包括電池、結構件、通信模塊等等。在眾多的零部件中,絲杠、減速器、電機、傳感器的價值量高、技術難度大,成為人形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。電機(驅動裝置)、減速器(傳動裝置)、編碼器(傳感裝置)、伺服驅動和控制軟件(控制裝置)等可組合成關節模組,構成人形機器人重要的執行器。
軟件端,人形機器人的軟件總體可分為“智能大腦”與“靈巧小腦”。大腦負責感知、決策等宏觀任務處理,小腦負責結合傳感器信息生成運動指令。大腦發出宏觀決策后,小腦完成身體的平衡和各種運動學力學的控制。當前,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和小腦算法尚未收斂,大腦一般采用多模態大模型的方式(如VLM、VLA模型),而小腦則采用強化學習模型,各廠商根據自身的機器人產品情況開發不同的模型完成感知、決策和控制任務。
總體而言,人形機器人的核心硬件和軟件種類繁多、涉及面廣,體現為軟硬件協同的“系統工程”。
